科技创新系列报道之一:安徽三建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纪实
近年来,安徽三建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,通过完善的制度,激励技术人员围绕工程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信息化建设,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同时,探索了一条以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。2019年公司获批“高新技术企业”、获评省优秀企业技术中心,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。雄厚的技术实力,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,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。
搭建大平台 汇集创新力量
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“高新技术企业”落地是公司从顶层设计、长远谋划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结果。公司在“十三五发展规划”中明确提出,要依靠持续不断的创新驱动,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经过探索,公司形成了以技术中心为平台,主导协调、汇集内外资源,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,凝聚众智共同创新的新模式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截止到目前公司共拥有专利26项。“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收张可调式外挂架”专利成果的取得,就是这一模式的成功样板。
2018年公司桃花园装配式项目在施工中发现定型装配式外挂架成本高、通用性、封闭性差影响施工。产业化公司筑梦QC小组申请立项,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立项、研发方向、技术路线等进行评审并提供支持,成功研制出了“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收张可调式外挂架”,不仅成功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,还取得了国家专利、省级工法,同时夺得安徽QC成果一等奖。
让科研课题来自工程一线,让科技创新切实服务项目需求;搭建创新平台,让一线技术人员都参与科技创新中来。围绕这个目标,2019年技术中心举办6场科研立项、专利及工法申报等专题讲座,600多人参加了培训,开展43次项目科研策划、评审等活动,指导服务项目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。针对超高层、产业化、轨道交通等项目中的技术重点、难点,立项22个科研课题,技术中心牵头组织攻关,其中3项获国家级QC成果奖、7项省级QC成果奖。
在国家大力推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大背景下,公司强化设计院的作用。2019年三建设计院着力EPC和建筑产业化深化设计等设计能力提升,完成了黄山虎园配套地块项目、吴山PC构件生产基地项目、921工程和临庐欣荣农民返乡创新创业基地(EPC)项目以及消防专项设计、钢结构深化设计等多个设计项目及图纸审核工作。依托设计院的设计能力,公司加大承接EPC项目力度,2020年元月成功中标14.5万平方米临庐欣荣农民返乡创新创业基地项目(EPC)迎来了开门红。
广泛招才引智。公司还与安徽建筑大学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、同济大学、中科大等科研院所在信息技术、轨道施工测量、建筑产业化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,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公司科技创新的步伐。
政策引导 激发创新活力
2019年3月六分公司张玉春拿到了公司8000元奖励。这是根据公司新修订了《专利管理办法》中鼓励员工开展发明创造、申报专利的条款,对其申报两项专利获受理给予的奖励。
“安徽三建制定了一系列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,包括专利、工法、QC成果等,形成了鼓励科研、奖励创新的浓厚氛围。2019年公司奖励获得科技成果的多达50人次,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,张玉春、李斌、赵超、周亚亚等一批青年技术人员已经初步成长为公司创新生力量。”副总工程师陈雷介绍说。
在政策引导下,公司科技创新迸发出巨大力量。2019年,公司共申报21项专利,“装配式建筑墙板斜支撑底座固定装置、一种混凝土支撑水平移动可调式挂篮”等6项个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4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性审查,10项实用新型专利被受理;获4项省级工法、11项企业级工法;公司参编国家、行业(省)标准3项,牵头复审完成省标准1项。
通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,公司全面提升科研管理能力,出台了《科研项目管理办法》、《科研项目定期报告和检查评估管理办法》、《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,规范了科研服务和管理流程,为企业创新优化环境、汇集资源。
聚焦BIM技术应用 提升项目综合实力
结合公司建筑产业化、轨道交通、超高层、绿色建造发展的实际需求,公司聚焦BIM技术应用深化,把BIM技术应用于经营、策划、成本控制、建造全过程,全面提升项目管理能力。
公司设立BIM中心开展BIM技术应用、总结、推广和人才工作,陆续设立一公司、八公司、安装公司、产业化公司等BIM分中心,结合项目工程实际,2019年公司设立了6个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工程,加大研究BIM技术应用的广度和在各个专业层面上应用的深度。目前已经实现BIM技术结合倾斜摄影技术构建GIS模型,对土方工程原始地貌土方数据生成;推进BIM技术管综策划先行,采用BIM技术对机电安装工程管线进行综合深化排布、墙体预留洞出图、管线实体量、净控分析图纸等,推动了项目精细化管理、减少管线安装返工。技术促进项目提质增效,激发了项目一线积极应用的热情。
2019年公司在市中心图书馆项目、科技馆项目等15个重点工程采用BIM技术辅助投标,展示了公司技术实力,得到了评标专家广泛认可。BIM技术服务经营显著提升了中标率。
根之茂者其实遂。2019年公司滨湖卓越城文华园一期项目荣获中建协BIM技术综合类三类成果奖;在省第三届建设系统BIM竞赛中,安徽三建获得团体三等奖,1人获优秀奖。
加速信息化建设,促进企业管理提升
2019年7月公司218系统物资周转平台上线,170个项目部价值近2.31亿元的6485条物资信息进了数据库,发布的闲置物资信息150条。“218平台一打开全公司闲置物资一览无余!调拨物资快多了!”合肥图书馆项目经理谢克宝说。通过这个平台提高了周转材料的周转率,降低流动资金投入,深受项目部欢迎。
物资周转平台仅仅公司2019年218系统新开发的功能之一,2019年公司信息部共开发物资周转、回访管理、工资管理等10个管理模块和10项业务报表,升级23项业务功能,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和数据库,并且成功实现了和集团CES平台的数据穿透。
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,公司在218信息系统搭建了52个业务板块,407个功能模块,涵盖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。为了方便使用,信息部还成功开发了项目看板功能,通过抓取的各个业务板块的数据,从项目进度、安全、质量、人力资源、合同、合作单位、资金、成本八个方面展示项目上管理情况,为决策提供量化支撑。目前公司正在以建设信息化项目指挥中心为抓手,积极推进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,为企业决策、管理、业务等多层级用户提供数据支撑,推动公司信息化跃上新台阶。
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同时,2019年公司联合安徽大学成功研发合肥市首家全流程数字信息化体系——智能产业化工厂管理信息系统(smartPC),成功投入实际应用。该系统结合手机APP,让现场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深化设计、生产、仓储物流、施工现场等全环节动态信息和数据。该系统效提升了生产和项目建设的效率,形成了企业数据平台,有效推动了建筑产业化业务的发展,全面提升了公司建筑产业化竞争力。
辛勤的汗水迎来丰硕的成果。在已荣获10项软件著作权的硕果业绩上,2019年又成功获得包括库存管理系统V2.0在内的4项软件著作权。
视频推广新技术,技术团队攻关聚力
公司坚持大力推进“四新技术”运用,不仅每年确定重点推广的技术,还通过创新手段,为新技术推进加速。
新技术意味着效益和效率。2019年公司力推新型整体式外爬架、铝合金模板、盘扣式脚手架等新技术,在超高层、蚌埠碧桂园等5个项目采用了新型整体式外爬架;9栋单体,20万平方米建筑采用了铝合金模板;90%以上项目采用盘扣式脚手架,基本实现全覆盖,提高了的项目安全性。
为了更好地推广新技术,2019年公司创新开展了视频新技术工艺交底工作。由技术中心牵头,针对公司重点推广的新工艺、新技术以及管理重点,立项开展视频摄制工作。全年完成施工升降机维保养、塔式起重机维保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、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、使用安全管理;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流程、预制构件灌浆施工工艺流程等12个视频的拍摄工作。生动的视频,让新技术新工艺细节真实、具体、直观,加速了新科技的推动应用。
在聚焦重点科研项目的同时,技术中心还成立工程技术团队,开展超高层和大型公建以及产业化、轨道交通项目中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风险防范工作,为项目提供坚强技术支撑。2019年公司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了41次专家论证,并开展现场指导。
建设人才队伍,打造持续创新能力
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公司紧紧抓住培养人才、引进人才、用好人才三个环节,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,形成持续创新能力。
着力内部培养。人力资源部、企业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通过制度鼓励青年职工参加专业资格考试,2019年公司新增46人取得一级注册建造师证书;公司还通过专家讲座、专题论坛、专业培训、走出去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人才。 2019年仅BIM技术就组织四期培训、一次BIM技术大赛,为BIM技术培育选拔人才,大赛选拔出来的高晓康首批入选安徽省住建厅BIM专家库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BIM技术的水平。
大力引进专业人才。公司结合企业转型需要,积极引进超高层、钢结构、大型设备、桥梁、水利、园林、轨道交通、产业化等专业人才,全年共引进成熟人才人83名,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。技术中心成立组建专家委员会引进外部专家,对公司重大课题、技术问题及项目提供咨询,通过外脑培养自有人才。
公司还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、QC活动、论文成果评选等群众性创新活动,在实用上做文章,营造创新氛围,积聚创新要素,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,同时也为员工的个人发展搭建平台。
“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很不够,核心技术还不够硬。”安徽三建总工程师武朝晖对当前公司技术创新工作有着清晰认识,“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,要站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技术创新工作,紧紧围绕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工程建设的需要,充分发挥全员创新的激情,让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力量。”